首页 > 非遗传承
179

桂林渔鼓

作者:唐燕
出处:原创

桂林渔鼓

壮美广西,多彩非遗。这期听遍桂林带您感受桂林的非遗——桂林渔鼓。

每晚八点,桂林桂湖边的“天天唱”渔鼓传承基地“泰国亭”准点开唱。

我们听到的就是桂林渔鼓。具有悠久历史的桂林,随着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以来,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桂林渔鼓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蔚琛:“打渔鼓,唱道情”已成为桂林人耳濡目染的文化现象。2014年12月3日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林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它吸取了湖北道情、祁阳渔鼓、全州渔鼓的音乐元素,又独具自身的风格。同时,桂林渔鼓以桂林的传统节日、庙会为载体,生动地展现其善于刻画人物、诙谐幽默、充满生活气息的风格,从而成为城乡节日舞台上深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街头群众:“我小时候就是听渔鼓、彩调长大的,虽然很久没听到了,但是留给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渔鼓特别通俗易懂,又有故事性,很容易被大家接受,最关键的是,渔鼓是我们桂林本地的艺术。渔鼓要想走下去,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要让更多人了解。”)

20世纪30年代,桂林盲艺人王仁和向湖南祁阳、桂林兴安等地的渔鼓老艺人学习渔鼓,在掌握了渔鼓的基本曲式唱腔的基础上又发挥自身的艺术素养,把这门艺术的潜质进行充分的挖掘,形成了渔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风格。

李蔚琛,1941年10月生,是桂林著名曲艺家王仁和的嫡传弟子,她口齿清晰、行腔温婉、台风潇洒,具有鲜明的表演特点。是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彭承红,1965年开始学习桂林渔鼓,熟悉各路渔鼓唱腔。而后师从何红玉、李蔚琛老师深化学习。

“中外游客是嘉宾,唱首渔鼓传真情。”在彭承红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国际友人学渔鼓的身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娱乐方式不断增多,传统的曲艺日益式微,如何让更多的青年人喜欢桂林渔鼓?李蔚琛、彭承红开始和一大批桂北曲艺文化传承人频频到各大高校进行曲艺知识普及,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触,继而喜欢这些艺术形式。

同时,他们还走进小学,从娃娃抓起,将渔鼓的填词编成各种短小的儿歌,让小朋友们在寓教于乐中传唱,也让桂林渔鼓有了更多的传人。

石油小学是桂林市非遗传承示范学校,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很重视非遗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学校成立了渔鼓社团,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制作渔鼓,创编渔鼓曲目,演绎渔鼓经典剧目,以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11月9日至11日,2018桂林渔鼓交流展演及传承论坛在桂林举行。全区渔鼓表演艺术家、传承人、研究专家等200多人参与论坛,大家首次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共同助力桂林渔鼓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桂林渔鼓市级传承人、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韦海涛对桂林渔鼓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小一辈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因为这一信仰,李蔚琛老师坚守了一辈子,从青丝到白发,一年又一年,她将与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共同续写渔鼓传承。

至今桂林渔鼓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项目,做好传承和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做小小渔鼓传承人。

版权所有@广西桂林图书馆 技术支持:万卷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