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山六洞石刻故事 下集
壮美广西,多彩非遗。这期《听遍桂林》带您感受桂林的非遗文化——桂林石刻 讲述桂林隐山石刻故事(下集)
类似的题刻还可举出数十则,读来已似一篇篇的小型游记。读起这些石刻,感受当时这些文人墨客的心情,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大自然的奇山妙水中。其中,清代官员阮元的《隐山铭》让我们感受到了阮元为官清廉的处世之道。
(曾燕娟:“宋代石刻在石刻中是最多的,大概三十多件,清代也有二十多件,最著名的当然就是:阮元的《隐山铭》,它是阮元到那儿去避寿,做了一天的隐士,一般官员过生日很轰动的是吧,很多人都得去,可是阮元不是这样的人,阮元他是从40岁开始就不做寿,古人40岁,逢到盛世那40岁那就算是得寿,那就是有寿之人,那就可以做寿了。一般以前也有一个说法,父母在不做寿,但是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个阮元从40岁开始就不做寿了,每到寿辰的这一天他都离家出走。他就要从家里出去,那么阮元在任两广总督的时候,在桂林过了他56岁的生日,56岁呢,他是正月二十,它是正月廿日这一天,他是去隐山度过的。在隐山呆了一整天,穿行于这个六洞之间,也是赏风景,看岩洞,品岩石,有读碑,最后,到了晚上,才回去。夕阳满袖,所以他就在那儿写了个《隐山铭》。 阮元一生从40岁开始避寿,但对他而言影响很深刻的有三次,一次是茶饮,那是在朝廷里面,皇帝正好在朝廷他身边把他请到宫里去。请他吃早饭,喝酒还总给他一幅画。所以他觉得印象非常深,还有一次是山隐,还有就是竹隐,竹隐是在广东度过的,山隐指的就是桂林隐山的这次避寿。所以他在这个地方有刻石。我们就觉得从他选择到这儿来过,度过这一天同时映照了他这个人的品格,所以到现在为止,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我们也说他是清正廉洁,人崇尚简朴,所以他这个石刻也是不大,但很有名,很有价值。”)
桂林摩崖石刻如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似一幅翰墨飘香的历史画卷,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这些石刻不仅对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对于学习书法知识、诗词歌赋的表达方式、文化的历史转变都有极大的便利。
(曾燕娟:“绘画的话,就是我说的清代的观音童子像,那个观音童子像是吴道子的胚画,清代刻的。清代人依样而行。什么叫做样,就是说古代从唐代开始为了能够让佛像在它的传播当中是有一定规范的,所以他会把它做成粉本的东西,就把它叫做样,就是说你必须跟到这个样板根据这个摹本,所以落款清代的时候叫做摹勒。就是描摹,把它刻上去,它是依样刻的,所以那幅像,你就能看到所谓的吴带当风。就是吴道子的画像,你看到它的那个衣饰已经被微风吹动,看起来有一种动感,人的身形那个婀娜体现出来,所以这幅像上你就可以看到吴带当风的那种风范。所以石刻它是历史,然后艺术,科学,价值三者都有,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石刻都具备这三者,但至少具备二者艺术性,还有它的历史性。所以我们经常把石刻视为第一手史料,它是可以和文献互证的。”)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保存着很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摩崖石刻就是其中之一,现如今桂林已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桂林摩崖石刻遍布山水间,宛若一部镌刻于山崖上的“史书”,千年不朽,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