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近代最早的翻译家——马君武
马君武1881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是一位杰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190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和领导下,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了,而马君武即为发起人之一,担任秘书长。他与陈天华、宋教仁等起草会章及文告,并负责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编工作。由于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从1905年开始,马君武热情洋溢地着手翻译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著名诗人的作品。他想用这些诗作为战斗武器,来冲击封建统治的思想罗网,当时他是年仅二十四五岁朝气勃勃的青年。本来他在德国留学是专攻理工科的,但他从小酷爱诗词歌赋,不仅对我国旧体诗词有较精深的研究,而且对外国诗歌也兴趣颇浓。
他的古汉语和外文水平较高,尤其精通英、日、德文,这为他从事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知识的探求、对外语的学习和翻译,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他那强烈的求知欲望,总是像一股滔滔急流汹涌澎湃地滚滚向前,奔向浩瀚无涯的知识海洋。他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深受当时知识界的敬佩和赞颂。1907年,他就读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是我国留学生在德国获得博土学位的第一人,也是广西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个博士。
马君武用文言译述了德国诗人歌德、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开始时,他把歌德译成“贵推”,把歌德的《迷娘歌》,译为《米丽客歌》。翌年(即1906年),他又翻译了拜伦的名作《哀希腊》等。他对拜伦、歌德等人诗作的翻译和评介,比鲁迅先生早两三年呢(鲁迅先生直到1908年发表在《河南》月刊第二号、第三号上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才第一次提到拜伦、歌德,当时鲁迅把歌德译成“瞿提”)。
马君武之所以首先热心翻译歌德、拜伦等人诗作,这并非偶然,乃是出于当时中国反对封建君主制政体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日益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拜伦是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当时整个欧洲最有影响的名作家之一。他的民主革命性表现为对封建专制的强烈反抗和对民族独立、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政治理想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力主张个性的解放和发展个人的自由。他参加了烧炭党的活动和希腊的民族独立运动,最后病死在希腊。马君武怀着对他十分尊敬的心情而选择了他的《哀希腊》等诗。而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歌德与拜伦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战斗锋芒,凝结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这在马君武的思想上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因而马君武对翻译拜伦、歌德的作品产生了格外高昂的激情和浓郁的兴趣。
马君武不仅是广西近代最早翻译外国诗歌的第一人,而且也是全国最早翻译外国诗歌的四位名家之中的一个,被誉为“早期译坛四杰”(即:马君武、梁启超、苏曼殊、黄季刚),驰名中外,博得了中外学者们的高度好评和赞美。
马君武早期翻译的外国诗作,后来汇集成书,于1914年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马君武诗稿》,该书的前半部是他创作的旧体诗,而后半部都是他早期翻译的外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