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元龙带头捐俸修灵渠
兴安古灵渠畔有座四贤祠,祠内有块宽一米,高两米的古碑,碑文四周还雕琢有龙纹花饰,显得庄严古朴。此碑乃是清朝康熙年间,广西巡抚陈元龙撰写的《重建灵渠石堤陡门(碑)记》。说起这块石碑,还有段动人的故事。
写这碑记的陈元龙,是康熙皇帝非常器重的一位功臣。他是浙江省海宁县人,字广陵,号乾斋,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进士,很有文才,曾当过翰林院编修。康熙皇帝南巡时,还到过海宁陈元龙家住宿过,并为陈元龙父亲的厅堂亲笔题写过“爱日堂”巨匾。因此,陈元龙后来就把将他刻印的文集题为《爱日堂文集》。
后来,陈元龙担任广西巡抚,这期间恰逢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为报皇恩,陈元龙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为全州县的“楚南第一禅林”湘山寺,求得康熙御笔“寿世慈荫”,将其刻于湘山寺后的石崖之上。同时,又在寺院侧为康熙修建“万寿宫”行宫。次年,当康熙六十寿诞之际,他率领广西大小官员,在万寿宫遥祝康煕皇帝“万寿无疆”,举行了隆重的庆典。
庆典完毕,他从全州返回桂林,路过兴安灵渠时,再一次看到了洪灾过后灵渠遭到损坏的景象;原来头一年大水,使灵渠的“天平石、飞来石诸险工,倾决殆尽。旧设三十六陡,存其迹者仅十四陡,余皆荡然”。这条号称楚粵咽喉的灵渠,已无法通航,也不能灌溉。身为广西巡抚的陈元龙非常焦急,他连忙派广西桂林军盐分府的黄之孝,同参议张维远去勘察核算,以便着手修复灵渠。
黄、张二人,刻不容缓地来到灵渠实地勘察,而后进行核算。可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因为渠堤、陡门被冲毁程度太严重了,要想修复,得要花上千两纹银!这样多的费用,国库难以支付,而如果向民间筹集,则老百姓难承此重负,怎么办呢?陈元龙当即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自己带头率广西全体官员捐一年薪俸,用来修灵渠!主意拿定后,他想:一年薪俸是个不小的数目,他怕官员们想不通,便亲自入京向皇上请示。康熙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得到皇上圣旨的认允,他信心更足,便立即行动。因为有巡抚带头谁个不跟?很快就筹集到全郡官员捐岀的薪俸一千二百两白银,接着他责成黄之孝具体负责此事。黄之孝起初有些畏难情绪。陈元龙对他百般鼓励、劝慰和支持,黄之孝终于接受了任务。
黄之孝为做好准备,他又一次勘察了现场,深入群众去访问老人,听取各方意见,而后再上堤动工。可是,一开始便遇到了难题:修堤需要众多的巨大石料,可就近没有青石,若从远处运来,不仅资金不够,而且时间也不允许!陈元龙得知后,又对黄之孝说:“我们为民办事,只要心诚志坚,多听大家意见,集思广益,就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黄之孝再一次下去访问,他先求教了老人,然后又去求神。一天,他洗漱斋戒后,备办香烛,去祭拜灵济祠(四贤祠)和龙王庙。大概是日有所思,必然夜有所梦吧!当晚,他就梦见自己不慎落入水中,被一黑衣神救起。次日一早,他就去找黑衣神庙,可是不见黑衣神庙堂,走累了,他便坐在一个土坡边一块小青石上休息。碰巧一群村民路过,他立即上前向村民打听黑衣神庙的下落,并将昨晚做的梦说了一遍。村民们也为他的诚心感动了,都想帮他一臂之力。突然一位村民说道:“你坐的那块青石我们过去从未注意过,平时下田,放牛天天经过这里,好像都没见有这么大的青石,今天这块青石露出地面又宽又平整,恐怕这个山坡下面就是座大石料山!”黄之孝如梦初醒,忙叫村民帮助刨开泥土看看。大家一齐动手,把泥土刨开一看,果然这山坡就是个大青石料山。黄之孝高兴极了,第二天,他就调动民夫和石匠上坡拓开泥土,凿石取料,众人接着挖了几天,整个山坡下面都是如鲸似象的大块石料。几十天工夫,修灵渠所需的石料,就全部备足了。
陈元龙得知这一消息后,也非常高兴,石方就近取得,不但能减少开支,而且能加快修渠进度,使灵渠更快发挥通航灌溉的作用。陈元龙对黄之孝又勉励了一番。黄之孝也不负众望,率领众人勤奋工作,自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初冬干起,至第二年冬中,终于修复了灵渠被洪水冲毁的渠堤,同时,整修了灵渠上剩下的十四座陡门,那完全被毁废弃了的二十二座陡门,又在旧址重建了八座。对被冲毁的大小天平,更进行了番改建;将天平迎水面平铺的巨石,改用龟背石,将原来斜坡面用石头堆砌的卵石,更为长条石直竖排列,成为鱼鳞石,大大提高了天平的抗洪能力。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小天平,就是起始于陈元龙修渠之时。在修复陡门和堤岸时,他还“掘地八尺,用大木排桩,上以大合缝砌之,灌以灰浆”。同时,还凿去了全州至桂林河渠中所有阻碍航行的礁石。为长期护理好灵渠,他又将修渠所剩的经费买了二十亩渠田,供此后渠目、渠长工食之用,又把剩下的二百两银子存入兴安盐埠,由政府收取利息,作灵渠小修之用,又添设陡夫十二名,工食由县里拨给。此外,他又重建了灵济庙,并在庙旁修建了黑衣神庙,祭祀元朝修渠的也儿吉尼,报答他“送梦”之恩。
总之,灵渠经陈元龙这番整治维修,灵渠“尽复汉马援、唐李渤故迹”。渠道重又通航无阻,两旁禾稻,亦得灌溉之利。完工后,陈元龙便撰写了那篇《重建灵渠石堤陡门记》,详细记叙了这次修渠的经过。陈元龙在广西任职七年,政绩卓著,吏畏民怀,口碑极佳。
兴安人为不忘陈元龙的修渠功德,便在灵济庙内供上他的姓名牌位,让他同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一道留在人们心里。如今,游客参观灵渠,一定会参拜四贤祠,而进四贤祠,一定少不了要去看碑林,当看到陈元龙撰写的《重建灵渠石堤陡门记》时,也一定被他的捐薪修渠的事迹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