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抗战文化
271

“人在城在,誓与蒙城共存亡”——周元将军殉国纪实

作者:杨昌智
出处:《桂林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先辈足迹》

“人在城在,誓与蒙城共存亡”——周元将军殉国纪实

周元(1894—1938),字凯之,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壮族。原籍广西明江县(今宁明县)洞廊村,其后定居桂林。幼年家贫无钱上学,给本村富家放牛。生活的驱使使他早熟,年纪虽未到成年,心则怀救国为民之志,1909年,毅然离家投奔革命军,参加推翻清廷的革命行列。在推翻清廷、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至副师长。

1937年“七七”事变,周元担任第四十八军一七三师少将副师长,兼五一七旅旅长,率部北上抗日。临出发时,他邀请亲属座谈话别,将亡妻遗下三个儿女托付岳母说:“日本帝国主义向我国全面进攻,其目的就是要亡我中国,灭我民族,要我们中国人当亡国奴。我是炎黄子孙,我是中国人,我是军人,保国卫民是我神圣职责,即使不幸战死沙场,为祖国为民族而死,我死亦无憾,孩子们就拜托您了!”表现他不畏艰险,忠心报国的决心。岳母知道他此去危险万分,哭泣不止,极力劝阻。亲戚们也进行劝慰。他以“国家存亡,匹夫有责”,有国才有家,“国之不存,家将安在”的道理进行解释说服,对亲友晓以大义,使阻力变助力,支持他上前线杀敌。

是年9月,周元率部从荔浦出发,经梧州、广州转徐州集结,归属第五战区第二十一集团军战斗序列。适逢淞沪危急,奉命开赴淞沪战场,他以炽盛的爱国热情,不畏流血牺牲,沉着指挥杀敌,在陈家行战斗中,不幸受重伤,坚持不下火线,因而坚守了阵地。直到战斗结束,才被送进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他身在医院,心在前线,伤势稍愈又返前线指挥杀敌。鉴于他英勇顽强,战功卓著,擢升中将副师长。

1938年3月至4月,日军侵占上海、南京后,调动13个师团,共30余万兵力,企图夺取徐州,为台儿庄之战雪耻。徐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是日军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的有利条件。为避敌拼消耗,打持久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作战略性的撤退,命令第二十一集团军阻击津浦路南段之敌,掩护主力撤退。一七三师受命开赴安徽省宿县、蒙城防守。

5月7日晨,周元率所部和一〇三三团官兵,从寿县出发,星夜兼程,经正阳关、埠阳往蒙城执行任务,布防抗敌。蒙城地势平坦,面积不大,大部分是单薄的土墙,不堪炮击,只有北面城垣脚下,涡河相隔,敌人不能徒涉,较为有利。这就决定了蒙城的防卫非同一般,任务非常艰巨。一〇三三团团长凌云上,广西人,该团官兵也多是广西人,参加过淞沪会战,具有实战经验。此次奉命守城,士气高涨,全体官兵甫下行装即投入紧张筑防工作,在李竹竿园和李庵桥左右两翼及四个城门筑工事,分兵据守。日军“得陇望蜀”贪婪无厌,跟踪而来,当晚即投入战斗。终因敌众我寡,应战顾此失彼,两翼阵地丧失,日军将蒙城包围。周元率部几次突围,均未奏效,遂以土袋掩于吊桥,垒石于四门,坚守城池。日军以猛炮轰城,数次冲杀而来,周元临危督战,身先士卒,全体官兵同仇敌忾,狠准回击,数次将敌击退。

5月9日凌晨,日军强攻蒙城,战事愈烈,敌不断增兵,周元所部伤亡惨重,战力锐减。中午,敌突破南、西二门,随即展开巷战,杀声震天,死伤遍街,血流成渠,敌我均伤亡惨重。午后,四门皆陷,敌军蜂拥而进,周部腹背受敌,集点所部余生,不足200人,仍顽强与数十倍于己之敌作最后拼杀。当蒙城已不能守时,周元命令团长凌云上率部分官兵突出险境。凌团长等同声说:“我们要随同周副师长与蒙城共存亡!”周元以严厉口气说:“这是命令,难道你们在此危急关头就不听我的命令吗?”凌团长等只有含泪而别。处此生死关头,周元慷慨激昂,振臂高呼:“我们要与日寇血战到底,人在城在,誓与蒙城共存亡!”全体官兵齐声呼应,一齐上阵,与敌短兵相接,怒发冲冠,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刺刀碰击,叮当迸火,使敌遭重大伤亡。然而,强弩之末,怎抵挡千军万马,终被敌重重包围,周元在混战中连被击中数弹,壮烈殉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誓言。时年44岁。

蒙城一战,周元所部官兵2000余人,除10余人突围逃出险境外,均壮烈殉国;但却赢得了时间,完成牵制敌人,掩护我主力撤退的任务。

蒙城失陷,被俘官兵100余人,日军兽性大作,用铁丝穿其手心,拉到西侧百子庙和中心坑处,用机关枪扫射,并大肆烧杀抢掠,鸡犬不留。

蒙城人民为悼念周元及其部属烈士,将其忠骸在庄周祠侧集体安葬,筑一高大坟墓。蒙城县城曾一度改称周元镇,城中乐育小学改为周元小学,并将其英勇抗敌事迹编成乡土教材,宣传教育后代。周元将军殉国当年,在桂林瓦窑(今棉纺厂内)建有“故陆军中将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抗日阵亡纪念塔”,塔下为周元将军衣冠墓。198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版权所有@广西桂林图书馆 技术支持:万卷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