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手篆刻灵渠石,骆公敏之注真情(二)“梦”“石”珠璧合,灵石放异彩
经过一路打听,敏之先生终于找到了骆公先生的家。两人见面握手之后,敏之先生作自我介绍,说明了来意。
一开始,骆公先生还有些莫名其妙:在这个年代,我这个“鬼”地方一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怎么还会有人大老远地来登我的门呢?大概是找错人了吧?可客人说得那么肯定:“李先生,我曾敏之久仰你的大名,特地登门拜访来了!”
尽管他们并不同行,但骆公先生对曾敏之这个名字还是略有所闻的。加上他本人的自我介绍,骆公先生已经知道,这位曾先生是一位名作家、诗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活跃于桂林文坛。而且,他也是个“摘帽右派”呢。“真没想到,你这位不速之客,还是一位五七届的同学!”骆公先生爽朗幽默的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感情距离。两人哈哈一笑,一见如故。
敏之先生从旅行包里拿出了那块灵渠石,然后说道:“这块片石,在灵渠沉睡了几千年,谁也没有注意过它,没想到今天却成了我的宝贝!”
骆公先生一生都跟金石打交道,是个石头迷。今天看到这块灵渠石,自然喜爱有加。他接过石头一看,只见它的形体如一座小山峰,色泽斑驳;“小山”下还有一条弯曲的石纹,犹如蜿蜒伸展的一条河流。从它的现状、色泽、图案,都体现了古拙浑厚的韵味。石体的一面较平,可以刻字,这正是篆刻家的用武之地。他不禁连声赞叹:“曾先生,你真是眼识宝,这可是从峨眉山飞来的奇石啊!”
他们越聊越投机,话题又从石头转到诗词方面。敏之先生掏出纸笔,写下了他在半路上想了的一首诗:
远涉湘漓地,秦图入壮怀。
携回一片石,如见彩屏开。
骆公先生连读了几遍,觉得诗味很浓,不禁连声叫好!他说,有这样的奇石,又有这样的好诗,我就不愁没有用武之地了。
当天傍晚,骆公先生留客人吃了饭。虽然是粗茶淡饭,薄酒几杯,但在敏之先生看来,这顿饭比任何美味佳肴都好吃。饭后,敏之先生要回旅社休息。骆公先生送他出门时,笑着说:“今天晚上,我要把这块石头刻出来,明天见!”
骆公先生回到屋里以后,立即坐到窗前,拧开台灯,对着灵渠石,陷入了深思。这石头,敲击着他的心扉,使他思绪绵绵,逸兴遄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看见了两千多年前成千上万个修渠民工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看见了三石匠相继被杀、自刎的悲壮情景,听见了峨眉飞石从天而降时的呼啸声,听见了被飞来石压死前猪婆龙的哀鸣……那历史上的一幕幕刚刚退去,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等修渠功臣又相继从四贤祠走出来,与他交谈,问他灵渠的现状与前景。他们还鼓励说,你刻好这块石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灵渠的一份贡献……
想象的翅膀在翱翔,赤子的激情在升腾,艺术创作的灵感火光在迸发。骆公先生把全部的感情、才气都凝聚于刀尖,化为独特的书法布局、奇妙的篆法和刀法。他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时间!
次日上午,当敏之先生又来到骆公家里时,呈现在面前的已经是融诗、书、石三绝于一体的一件石刻作品了。他一看便知,为了刻好这块石头,骆公先生的眼睛都熬红了。对于一个已过花甲之年、身体又不大好的人来说,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李先生,你辛苦了,我要特别感谢你。”他说。
骆公先生摆摆手说:“不,我应该感谢你才对。”
敏之先生迷惑不解:“应该是我感谢你,怎么你反要感谢我呢?”
骆公说:“因为你带来这块石头,还有诗,才促使我取得篆刻创作上的一个突破。更重要的是,你的发现,还使我发现了一种新的篆刻材料。我的收获比你大得多,当然要谢谢你啰!”
两人会心地笑了。一个是作家兼诗人,一个是书法家兼篆刻家。是小小的一块灵渠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又使他们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创作的组合。真是珠联壁合,灵石生辉!
当时,敏之先生有一首诗,真实地记述了他与骆公之间的这段友谊佳话:
惠我华笺与篆章,人如霁月志如钢。
初逢叨领郇厨美,夜话还浮慷慨觞。
莫道雕虫纯小技,从来金石可凌霜。
名山期以千秋业,珠海漓江一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