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作品,散文游记
375

颜真卿与逍遥楼

作者:刘玲双
出处:《感悟七星》

颜真卿与逍遥楼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赞美漓江的冠盖千古的名句。清澈透底、水波宽广的漓江自北向南,缓缓穿城而过。两岸青峰叠翠,绿竹成荫。唐宋时期,桂林的楼、堂、亭、阁鱗次栉比,无数文人曾登临其上觞咏歌赋。据史料记载,当时桂林著名的楼台有:东江门上的东楼,南城门上的南楼,独秀峰下的五咏堂,伏波山附近的正夏堂和八桂堂,象鼻山下的云崖轩,古南门前的棠阴阁、榕溪阁,雉山的清萝阁,叠彩山上的越亭、销忧亭,伏波山的癸水亭、蒙亭,象鼻山的朝阳亭,北门虞山的南熏亭,七星岩栖霞洞口的碧虚亭,隐山的卦德亭,还有远华馆、桂林馆、訾家洲亭、超然亭等。然而,最著名是在城东角上的一座名贯古今的唐代名楼逍遥楼。

逍遥楼卓然而立,以其“轩楹重叠,俯视山川”(见《广西通志》)的雄伟气派,势压群楼,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接踵而来。人们登临高楼之上,凭栏眺望,俯仰感怀。或诗词,或文赋,为逍遥楼平添了无限的风韵。

逍遥楼的“逍遥”一词,来自于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庄子所提倡的“至人无己”,摆脱一切精神束缚的处世理念,这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个超脱、无我的哲学理念,对历代读书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逍遥”一词,成为古代许多失意文人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最喜欢使用的一个词语。

就在唐景云二年(711)的一天,一位神情忧邰的文人来到了逍遥楼,他就是初唐著名宫体诗人宋之问。宋之问善写点缀升平的律诗,其诗音韵协调精密,与沈佺期齐名初唐,时称沈、宋。当时,宋之问因先后谄媚、奉承张易之兄弟、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并在主持贡举中受贿,声名狼藉、屡遭贬谪。景云元年(710),他被流放钦州,翌年春抵达桂州(今桂林)。宋之问到桂林后,在城南建造居所与其妻住其间。这天,他登上了逍遥楼。此时此刻,在逍遥楼上的宋之问,俯视烟雨缭绕的漓江,遥望北方重峦叠嶂的关山,思念着不知何时才能重返的乡土,他惆怅万分,悲伤地低吟道: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宏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在诗中,抑郁、伤感的情绪弥漫字里行间。就在此次登楼一年之后的先天元年(712),唐玄宗即位,宋之问被赐死于桂林,他那一缕饱含离愁别绪的诗魂终于抛洒漓江,“作伴谁怜合浦时,思归岂食桂江鱼”(宋之问《桂州三月三》)的声声哀怨也伴随江水消逝而去。其妻悲伤之极,将城南的住宅改为“元山观”,出家其中,了断了世俗尘缘。宋之问这个历史名人的人生悲剧,给逍遥楼增添了一段可悲可叹传至千年的哀婉故事。

然而,逍遥楼的盛名,主要得益于此楼曾拥有一件名垂千古的书法瑰宝,这就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逍遥楼”碑。

桂林石刻颜真卿“逍遥楼”三个大字,笔画雄强刚劲,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是颜真卿存世书法中最大的作品,书写于唐大历五年(770)。碑高2.15米,宽1米,真书,字径0.6米,落款“大历五年正月一日颜真卿书”。颜真卿从未到过桂林,但他那博大精深、造诣超群的书法在当时已名高天下。颜真卿以善写蚕头燕尾的正书而名垂后世,其宏伟、庄重、秀颖、深厚的书法风格深得人们喜爱,并得到极高的评价。当时,蒲州(今山西永济)多处摹勒颜真卿书写的“逍遥楼”三个大字,此碑应是唐代时,由南下官员带到桂林的摹刻之作。书如其人,颜真卿不仅书法超群,而且有着正直刚烈、朴实倔强的品格,他的人品与书法一样,一直受到世人的景仰和推重。颜真卿(709—785),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清臣。开元进士。是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的后代,唐初学者颜师古的五世重孙。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邵公,世称“颜鲁公”。因其曾出任过平原太守,又被称为“颜平原”。安禄山叛乱时,颜真唧固城坚守平原城(今山东陵县),联合其堂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共拒叛军,给叛军予重大打击,因而以忠良耿直、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品格著称于当时。德宗时,他刚烈耿直、知无不言的性格被奸相卢杞所忌。在李希烈叛乱时,被卢杞派去宣慰叛军,行至许州(今河南许昌)时被叛军扣押。在李希烈的威逼利诱下,颜真卿自始至终坚贞不屈,终被缢杀,时年77岁。颜真卿的被害,朝野震动,三军为之痛哭,德宗皇帝停止朝见五日,谥号为“文忠”。一时“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新唐书》),由此可见颜真卿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所折射出来的,正是在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中,最被推崇的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刚烈骨气。而在颜真卿的书法“逍遥楼”中,这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刚烈雄浑气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深得文人,尤其是一些遭受贬谪、经历坎坷的文人喜爱。也许,这就是他们把这件书法从中原带到了桂林,并刻到逍遥楼的原因吧?在古代,楼、台、亭、阁主要是供文人雅集宴饮吟诗作画,以书会友的高雅场所。这种高雅的环境必有最典雅的艺术作品匹配其间。中国文人极重书法,认为书法是一个人的心灵在艺术上的展现,可以表现人的精神境界、个人修养和道德标准,尤其是在对楷书的欣赏上更是重力度、重风骨、重端庄、重气势、重凝重、重法度。自从颜真卿“逍遥楼”三个大字刻到逍遥楼后,逍遥楼更是名震岭南,声名远播。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名人士大夫登临其上欣赏这件书法,他们俯仰感慨之余,泼墨挥毫,指点江山。从此,俯视山川的逍遥楼,便以它独具的文化魅力,雄视群楼,名垂千古。

随着时光流逝,沧海桑田,昔日辉煌的逍遥楼和石刻如今安在?北宋崇宁元年(1102),广南西路安抚使程节主持重建逍遥楼,以桂林在湘水之南,把它改名为湘南楼,又在“逍遥楼”碑阴刻了“湘南楼记”。抗日战争期间,因拆城修筑桂林交通大桥,此碑被移至七星岩普陀山前。

版权所有@广西桂林图书馆 技术支持:万卷文旅